共青团中央关于印发《团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纪要》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7 07:37:16   浏览:964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共青团中央关于印发《团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纪要》的通知

共青团中央


共青团中央关于印发《团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纪要》的通知

(一九八五年六月十二日)

 

共青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委,总政组织部,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政治部,全国铁道团委,全国民航团委,中直机关团委,国家机关团委,团中央各部、各直属单位:

  现将《团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纪要》印发给你们,希望你们认真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胡耀邦同志五月二十一日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同志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总结上半年工作,发扬成绩,找出差距,订出指施,切实把中央领导同志“少讲空话,多干实事”的指示精神落到实处,带领广大青年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努力奋斗,并在四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共青团中央     
一九八五年六月十二日   




团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纪要

(一九八五年五月三十一日)

  

一九八五年五月二十八日和三十一日,团中央书记处分别召开了书记处会议和书记处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了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耀邦同志五月二十一日的讲话精神,并联系共青团工作的实际,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强调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少讲空话,多干实事,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近几年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经过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干部的努力,青年工作的指导思想越来越明确;领域越来越宽广;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势很好。但是,用党中央“少讲空话,多于实事”的要求来衡量我们的工作,仍有不少差距。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会议多、活动多、口号多。有些会议效果不够理想,有些工作没有落实到基层,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有些口号翻新变化太快。这些问题,年初制定今年工作计划时已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尚未引起全团的足够重视,必须下大气力,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少讲空话,多干实事”的指示精神,必须紧紧围绕党的总任务和总目标,密切结合当前改革的实际和青年的实际,在带领广大青年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奋发进取、建功立业上,在把青年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上干实事、干好事,而不是脱离青年工作的主题搞些花花哨哨、华而不实的事情。今年全团的工作任务业已安排和部署、现在需要的是狠抓落实,把纸上的计划变为广大青年的实践。比如:如何引导青年向前线的英模学习,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献身精神;如何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促进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如何搞好青年工程,引导青年在国家重点建设中大显身手;如何从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入手,推动农村“两户一体”活动的深入开展等等。在工作方法上,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既不要顾此失彼,也不要“全面开花”,要集中精力,抓住重点。搞好工作。

  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就要多研究新情况,切实解决基层和广大青年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而不是陷入事务主义。特别是团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下决心深入到工厂、农村、学校,和广大青年交朋友,真正了解、认识青年,从四化需要出发,从青年实际出发,扎扎实实、有板有眼地开展工作,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四化建设的实干家,决不当只会作表面文章的“假把式”。

  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把精神文明建设具体化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是共青团的重要任务。在实践中,我们既要抓住当代青年的兴奋点,满足青年的正当要求,又要通过深入细致、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青年深刻认识时代的要求和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把青年高涨的政治热情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当前,改革正在深入发展,特别是物价改革和工资改革,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千家万户。在这种时刻,思想政治工作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各种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广大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和纪律教育、形势和政策教育,努力提高当代青年的政治素质。在思想教育工作中,要努力摒弃那种空洞无味的说教,代之以新鲜活泼、为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当前各地正在开展的“战士在我心中”、“学英雄、讲理想、比贡献”活动是对青年进行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好形式,要继续把它搞好。要加强对英模人物和学习活动的宣传,宣传一要满腔热情,二要实事求是,使广大青年不但觉得英雄人物可敬可佩,而且觉得可信可学。

  精神文明建设要抓紧抓实。今年下半年,要切实抓几件事情。要以大中城市为重点,以体育场所、文化娱乐场所、市场和旅游点的文明建设为突破口,狠抓社会风气的好转,把“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推向深入。大中城市的团组织,要教育青少年做文明观众、文明乘客、文明游客。今年下半年,团中央拟先从有国内、国际重大体育比赛的大中城市的体育场所抓起,通过共建精神文明、组建文明啦啦队等措施,协助有关部门,切实抓出成效。然后总结验经,及时加以推广。

  三、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保持蓬勃向上的精神状态

  改进工作作风首先从团中央书记处做起,从团中央机关做起。第一,要整顿会风。今年以来,全国性的会议已有所控制,但部门的小型会议还是不少。今后,凡是可开可不开的会议,坚决不开;可以用其它方式代替的会议,坚决不开;没有准备好的会议,坚决不开。必须开的会议,要尽量缩短时间,压缩规模,而且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必须解决问题。第二,要整顿文风。团中央文件、团中央办公厅文件以及部门的各种非正式文件,要严格把关,严加控制。必须下发的文件、简报等,要求精、求实。文风要认真改进,力求明快、准确、简练、生动,力戒故弄玄虚、堆砌一些概念模糊、似是而非的名词。第三,要改进作风。要深入基层,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注意防止和克服官僚主义。领导机关、领导干部要雷厉风行,敢于拍板,敢于负责。要再次重申:团中央书记处的同志下去调查研究,一不要迎来送往,二不要层层陪同,三不要宴请招待。我们必须把宝贵的时间和有限的精力用在工作上,切不可消磨在庸俗的客套和繁琐的礼仪上。各省、区、市团委,也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抓住薄弱环节,加强作风建设。现在,一些地方跨省市、跨单位的横向交流已给不少地方的团组织,特别是开放城市的团组织带来很大压力。因此,这种活动不宜过多,而且必须讲求实效,顾及影响。

书记处希望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干部,进一步振奋精神,改进作风,少讲空话,多干实事,以旺盛的斗志和饱满的热情,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投身于火热的现实生活,为不断开创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努力奋斗。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修改《天津市印章业治安管理办法》的决定

天津市人民政府


关于修改《天津市印章业治安管理办法》的决定
天津市人民政府


《关于修改〈天津市印章业治安管理办法〉的决定》,已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现予发布施行。


市人民政府决定对《天津市印章业治安管理办法》(1996年市人民政府令第68号)作如下修改:
一、将第八条第一款修改为:“刻制公章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凭上级主管部门证明或工商营业执照到所在地公安分(县)局办理《刻制公(印)章准刻证》手续后,方准刻制。承制单位应将《刻制公(印)章准刻证》保存三年备查。”
二、将第八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具备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凭市编制委员会核发的《天津市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到市公安局办理准刻手续。”
三、将第十条第(一)项修改为:“应查收《刻制公(印)章准刻证》并登记委刻人的居民身份证;”
四、将第十一条修改为:“对违反本办法的规定无证经营或违法承制公章业务及存有公章坯的,由公安机关予以取缔,收缴制作工具、公章坯料,并处5000元以下罚款。”
五、将第十七条第二款删除。有关条款序号作相应调整。
本决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天津市印章业治安管理办法》根据本决定作相应的修正,重新发布。

天津市印章业治安管理办法

(1996年10月29日市人民政府发布 1997年11月25日根据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天津市印章业治安管理办法〉的决定》修订发布)


第一条 为了加强印章业的治安管理,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专营、兼营印章刻制业务及需刻制公章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天津市公安局是本市印章业治安管理的主管机关,各公安分(县)局依照本办法负责辖区内印章业治安管理工作。
第四条 凡经营印章刻制业务的,须向经营所在地公安分(县)局申请办理《特种行业许可证》手续。公安分(县)局接到申请后,将经审查符合条件的报市公安局核发《特种行业许可证》。《特种行业许可证》每年审验一次。
领取《特种行业许可证》后,还应向所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可经营。
严禁无证无照经营。
第五条 刻字厂(店)如需歇业、停业、迁移、合并或变更登记项目等,应在变更后按规定及时向原发证照机关办理变更手续。
第六条 经营印章业务,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单位经营的,须有上级单位或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个人经营的,须有户口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开具的证明;
(二)有符合治安管理规定的固定营业场所和物品存放设施;
(三)有经有关专业部门确认的技术力量和设备;
(四)从业人员须有本市常住户口并经公安机关治安培训;
(五)经营者和从业人员没有因故意犯罪受过刑事处分;
(六)具备公安机关规定的其他安全条件。
第七条 个体工商户不准承制公章,不准留存公章坯料。
第八条 刻制公章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凭上级主管部门证明或工商营业执照到所在地公安分(县)局办理《刻制公(印)章准刻证》手续后,方准刻制。承制单位应将《刻制公(印)章准刻证》保存三年备查。
市级党、政、军机关需刻制公章的,要先到市公安局办理准刻手续。
具备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凭市编制委员会核发的《天津市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到市公安局办理准刻手续。
外地驻津单位需刻制公章的,凭当地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证明到市公安局办理准刻手续。
驻津军队系统单位需刻制公章的,凭天津警备区证明到市公安局办理准刻手续。
刻制外文公章需附中文说明。
第九条 单位公章丢失的,经登报声明作废后,重新按本办法有关规定办理准刻手续。
第十条 承制公章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应查收《刻制公(印)章准刻证》并登记委刻人的居民身份证;
(二)对公章刻制的形状、规格、式样等,要严格遵守国家及本市的有关规定;
(三)建立健全承收、登记、制作、检验、保管、取件等安全管理制度;
(四)不准留模、留样、仿制,对制作中的废品应由法定代表人或经营负责人监督销毁;
(五)不准将已承揽刻制的公章业务委托其他单位加工制作;
(六)不准变造、伪造、私刻公章,发现变造、伪造、私刻公章,应及时报告公安机关。
第十一条 对违反本办法的规定无证经营或违法承制公章业务及存有公章坯料的,由公安机关予以取缔,收缴制作工具、公章坯料,并处5000元以下罚款。
第十二条 对违反本办法不按规定进行年审或不按规定办理变更手续的,由公安机关处以500元以下罚款,并责令补办手续。
第十三条 刻字厂(店)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的,公安机关可责令其限期整改;对拒不整改的,公安机关可吊销其《特种行业许可证》,并可处2000元以下罚款。
第十四条 需要刻制公章的单位或个体工商户,违反本办法的规定,不办理准刻手续,擅自委刻公章的,由公安机关处1000元以下罚款。构成其他违法犯罪的按有关法律规定处罚。
第十五条 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依照条例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 本办法所称公章是指冠以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体工商户名称的各类印章。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997年11月25日

地震预报管理条例

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255号

 

  现发布《地震预报管理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总 理 朱 镕 基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十七日

 

地震预报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地震预报意见的形成
第三章 地震预报意见的评审
第四章 地震预报的发布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地震预报的管理,规范发布地震预报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地震预报活动,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地震预报包括下列类型:

(一)地震长期预报,是指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二)地震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

(三)地震短期预报,是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四)临震预报,是指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第四条 国家鼓励和扶持地震预报的科学技术研究,提高地震预报水平。

对在地震预报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或者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二章 地震预报意见的形成

第五条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机构,应当加强地震预测工作。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根据地震观测资料和研究结果提出的地震预测意见,应当向所在地或者所预测地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机构书面报告,也可以直接向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书面报告,不得向社会散布。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国(境)外提出地震预测意见;但是,以长期、中期地震活动趋势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除外。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观察到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时,应当及时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机构报告。

第八条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机构应当组织召开地震震情会商会,对各种地震预测意见和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形成地震预报意见。

市、县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机构可以组织召开地震震情会商会,形成地震预报意见,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机构报告。

 

第三章 地震预报意见的评审

第九条 地震预报意见实行评审制度。评审包括下列内容:

(一) 地震预报意见的科学性、可能性;

(二) 地震预报的发布形式;

(三) 地震预报发布后可能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

第十条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有关专家,对下列地震预报意见进行评审,并将评审结果报国务院:

(一) 全国地震震情会商会形成的地震预报意见;

(二) 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震情会商会形成的可能发生严重破坏性地震的地震预报意见。

第十一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机构应当组织有关专家,对下列地震预报意见进行评审,并将评审结果向省 、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报告:

(一) 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震情会商会形成的地震预报意见;

(二) 市、县地震震情会商会形成的地震预报意见。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机构,对可能发生严重破坏性地震的地震预报意见,应当先报经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评审后,再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

第十二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机构,在震情跟踪会商中,根据明显临震异常形成的临震预报意见,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不经评审,直接报本级人民政府,并报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

第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报意见及其评审结果。

 

第四章 地震预报的发布

第十四条 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全国性的地震长期预报和地震中期预报,由国务院发布。

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地震长期预报、地震中期预报、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

新闻媒体刊登或者播发地震预报消息,必须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以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地震预报为准。

第十五条 已经发布地震短期预报的地区,如果发现明显临震异常,在紧急情况下,当地市、县人民政府可以发布48小时之内的临震预报,并同时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机构和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报告。

第十六条 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在发布预报的时域、地域内有效。预报期内未发生地震的,原发布机关应当做出撤销或者延期的决定,向社会公布,并妥善处理善后事宜。

第十七条 发生地震谣言,扰乱社会正常秩序时,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机构应当采取措施,迅速予以澄清,其他有关部门应当给予配合、协助。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十八条 从事地震工作的专业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测意见、地震预报意见及其评审结果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制造地震谣言,扰乱社会正常秩序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第二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向国(境)外提出地震预测意见的,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并可以由其所在单位根据造成的不同后果依法给予纪律处分。

第二十一条 从事地震工作的国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震后地震趋势判定公告的权限和程序,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十三条 北京市的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机构,组织召开地震震情会商会,提出地震预报意见,经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组织评审后,报国务院批准,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

第二十四条  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1988年6月7日国务院批准、1988年8月9日国家地震局发布的《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同时废止。